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怎么写
1、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怎么写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从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来看: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面对这种高速变革,只有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才能不被繁重的工作压力击倒。 从人的发展本身来看,健康的心理素质是人获得成功的关键。在历年中学生中,莘莘学子在各方面的压力面前,由于具备了不同的心理素质,以至于产生不同的结果。有的人成绩优异进入大学继续深造,有的人意志消沉、名落孙山,甚至走上了毁灭家庭和自己的道路。目前这种现象已逐渐向低龄化蔓延。 从当前3-6岁儿童现状来看,由于他们处在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再加上父母过分注意对孩子生活上的关怀和呵护,很少细心关照孩子的心理感受,使孩子形成了胆怯、自卑、孤独、焦虑等不健康心理。他们在同伴中不和群,做事不自信,缺乏责任感和竞争意识,从而影响了孩子的整体发展。 从目前幼儿园的教育来看,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的教育模式,设置的课程也基本停留于传授某些知识及养成某种行为习惯的教育层面,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只是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心育”多被纳入“德育”的范畴,《体育》、《健康》也只重视幼儿健康知识的掌握和身体素质的培养,很少从身心健康方面去研究。就当今社会的发展,当代教育的发展、当代人的发展而言,心理教育应该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 综上所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从小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前及未来教育的需要,也是人的发展的需要。为此,我们试图通过对3-6岁幼儿心理障碍及各个因素间影响的调查和分析,寻找幼儿心理健康发展的特点,从而提出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素质的教育方法,为幼儿心理素质的启蒙教育提供科学依据 二、课题总体设计 (一)概念界定 健康:指不但是没有身体缺陷和残疾,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 心理健康: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目前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心理健康是能够充分发挥个人的最大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环境间的相互关系。它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能积极调节自己的心态,顺应环境并有效地,富有建设性地发展和完善个人生活心理健康。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明确指出,心理健康的标志是:(1)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二)理论假设 通过“幼儿心理健康”的探索和实验,构建适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可以使实验条件下的3-6岁儿童心理健康,并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发展倾向,使他们具有活泼开朗的性格,克服困难的勇气,认真做事的态度,待人热情,懂得宽容,富有独创精神和耐挫能力,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研究目标 总目标:探求有效的“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方法” 具体目标:
1、研究身心健康发展有障碍幼儿的主要特点。
2、分析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3、探索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目标和实施操作模式。 (四)研究方法
1、采用理性思辨为主的文献法和小组研讨法。在大量阅读文献资料和共同探讨的基础上,理解幼儿心理健康的意涵和结构因素,并对这一概念作出界定。与此同时,通过小组研讨,了解幼儿各种心理状态下的表现性行为,以此修正和加深理解“界定”的概念。采用理论学习与实际行动相交融的情景观察的调查方法,了解3-6岁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特点。
2、用理性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法构建幼儿心理健康的培养策略。
3、采用行动反思法进行培养策略的实证性研究。 (五)研究策略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1)注重环境创设。良好的环境能使儿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能促进高级情感的发展。对儿童形成健康的心理起着重要作用。家庭、幼儿园密切配合,要求一致,共同走进童心世界,掌握科学育儿知识和教育才能,做到:与孩子关系融洽、和谐,对孩子充满诚意、友好,给孩子信任与温暖。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让他们在友好和善的气氛中愉快地生活、健康地成长。 (2)注重教师培养。幼儿园从管理观念、管理措施入手,注重“引进人、导向人、激励人、培养人、使用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提高他们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努力使教师成为科研型教师。
2、改革教学模式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重新设置课程内容与模式,增设专门的幼儿心理健康课程,并在其他学科中注重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幼儿对学习发生兴趣,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采用灵活的方式和多种教学手段,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地学习,努力构建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模式。 (2)改革活动课程模式。增加操作活动和社会活动的时间和内容。开设不同内容的活动课(游戏、劳动、参观、实验等),让幼儿尽量参与喜欢的活动。这种相对开放式的课程模式,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情感和创造性的才能。
3、 改革教育模式 教育方法要得当。能否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儿童心理健康影响甚大。管教太严会伤他们的自尊心,限制了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百依百顺,迁就溺爱,容易造成过分依赖,耐挫力差。因此,我们将在研究幼儿心理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心理状态下产生的行为表现,探索出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汇编《幼儿心理健康案例集》。 (六)研究时间 准备阶段:2002年9月-2002年11月 实施阶段:2002年12月-2005年8月 总结阶段:2005年9月-2005年12月 三、课题中期研究成果 2002年12月,本课题进入实施阶段,我们采用文献、行动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改革了幼儿园的管理、教学、教育模式。通过大半年的努力,初步制定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分析了有行为问题幼儿的主要特点,探索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幼儿心理健康指导的目标是选择和确定指导内容、制定指导方案的重要依据,也是指引心理辅导方向、调控心理指导过程的参照,更是检验、评估心理辅导工作有效性的标准。我们课题组经过查阅参考文献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初步制定了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 总目标:(10条)
1、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良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与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能与父母、老师、同伴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3、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
4、做事有信心和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遇到困难能想办法解决。
10、能接受老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在总目标下,我们又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制定出了不同的层次目标。这样,整个目标体系就成为了我们开展工作的方向和检验标准。 (二)有行为问题幼儿的主要特点 目前,一些学前儿童确实存在着行为问题。我们查阅了大量的儿童心理学专著,设计了“儿童心理发展调查表”、“幼儿自我意识调查表”、“幼儿社会性发展调查”等问卷对实验班幼儿进行了全面的测查,这些问卷有的是父母填写,有的由教师完成,也有的由幼儿与父母一起填写。应该说,我们在孩子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从最了解他们的人手中获得了最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对他们作出了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们根据有无问题,问题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把幼儿的行为分为三种情况。第一是正常行为,第二是行为偏差,第三是行为障碍。如下图: 行为障碍 行为偏差 正常行为 心理健康 心理障碍 在实验班中,大部分的孩子都是健康的,没有发现属于精神疾病诊断类别中的行为障碍儿童。但是,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行为偏差的幼儿。如有的幼儿孤僻,有的爱发脾气等。这些幼儿约占总测查人数的15.2%。他们的特点是:一、问题突出发生在某个年龄阶段,在这之前或之后都不明显。如害羞。二、无论是情绪问题还是行为问题,通常表现形式比较单一,如仅仅有害羞的症状,不存在明显的综合症候群,即个体的其他行为基本良好。三、没有类似的人格缺陷或家族继承性。看了这三个特点,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这些孩子是会改变并越来越好的。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又参考了上海地区的标准,制定了本园的幼儿行为偏差判别标准: (1)拔头发或吮吸手指(2)咬指甲或磨(3)挖鼻孔 (4)口吃 (5)遗尿(6)动作笨拙 (7)抽动症 (8)情绪易变 (9)过分哭闹 (10)不能与父母分离 (11)不愿意上学 (12)怕陌生人 (13)多种恐惧 (14)暴怒 (15)任性(16)在家呆不住 (17)大声喊叫 (18)爱吵架 (19)打人 (20)攻击性行为(21)破坏性行为 (22)说谎 (23)过分依赖 (24)懒散 (25)不爱与同伴玩耍 (26)畏缩和屈从 (27)白日梦 (28)屏气发作(屏住呼吸,面色发紫,直至抽搐) 在这28个症状中,如果一个孩子同时具有7-8项,就可以判别为持续行为偏差,我们会为他建立个案,由本班教师联系其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制定措施,进行追踪观察指导,并作好指导记录。如果一个孩子具有7项以下,判别为一般行为偏差,教师会把他作为特殊对象,多加一份关爱和指导。 (三)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策略及绩效
1、改革幼儿园管理模式 我园从物质、人文两方面积极改善管理措施,建设良好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服务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 (1)优化幼儿园物质环境 优美的幼儿园环境虽然是物质的,但对幼儿的心理形成与发展起着暗示熏陶的作用,不但影响着幼儿个性倾向性心理,而且影响着幼儿心理社会性的发展。我园在环境创设上以符合幼儿园小朋友年龄特点和贴近小朋友发展为宗旨,既注重环境的美化、装饰功能,也注重挖掘各种环境中的教育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来实施教育,甚至让每块墙壁都会说话。”我们利用幼儿园的每一个区角,让孩子参与其中,做到环境布置的开放性、可变性、互动性,还把物质环境和心理环境结合起来。例如布置“心情墙”、“悄悄话角”。我园的环境成为孩子表达自己的一种途径,一块天地。在这种氛围中生活,孩子们感受到自己就是幼儿园的主人,心里产生了安全感、愉悦感,有利于身心的和谐发展。 (2)健全教师心理素质 前苏联教育家契尔卓娃说:“教师心理素质对学生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奖励和惩罚制度不能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教师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着直接的影响。为此,我园采取了三项措施:①建立民主团结的园风,为教师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②园领导关心帮助教师,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及时疏导教师的心理压力。③利用教育沙龙等活动普及讨论心理健康知识,引导教师学会自我疏导。2003年3月,我园通过民主讨论和投票,制定了“实验小学幼儿园教师心理健康素质八条”,和“教师维护儿童心理权益十条”。这些已为成我园教师自觉遵守的准则。 在这些措施的影响之下,我园教师能正确地认识自己,心胸开阔,对生活工作的态度积极向上,为幼儿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她们还积极参与科研,主动地学习教育新理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在一日活动中站在幼儿的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们的心声,以宽厚平和的心态关注幼儿的心理成长,努力做一个充满人性光辉的教师。她们还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文章,目前有的文章已在报刊杂志上发表,有的还在苏州市心理学术年上会交流。
2、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 以往幼儿园主要是以“德、智、体、美”为内容开展教育教学,没有系统与独立的心理教育,它多被纳入“德育”的范畴。实际上幼儿园的德、智、体、美等教育中都包含着心理教育的内容和意义。为了在幼儿园中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我们正在探索即相对独立又与其他内容相融的一套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模式,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1)预防性心理健康活动 有一种误识,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帮助那些有心理偏差的幼儿恢复正常。但是,“亡羊补牢”式的教育并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真谛。它应该重在预防。我园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在教师里布置“心情墙”等区角,让幼儿表达宣泄自己的情绪,倾诉自己的烦恼。大(3)班的凯凯小朋友两天都在心情墙上挂了愤怒的“小脸”,老师及时发现并了解了原因,原来是爸爸拿着小棍“看”他练琴。老师一方面与凯凯谈心,让他理解爸爸妈妈的苦心,另一方面与家长取得了联系,为家长“支招”:怎样让孩子主动愉快练琴。第二天,“笑脸”回到了凯凯的名字下。 教师们还利用“优点卡”,让幼儿把同伴的优点画在小卡片上,送给同伴,特别是送给那些“个别生”,让他们感受到关怀,帮助他们建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这些做法在实践中还有很多,它们避免了许多“亡羊”的可能,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2)矫正性心理健康活动 通过测量和教师的观察,我们也发现了有行为偏差问题的幼儿,如:吮吸手指成癖;强迫行为;多动症。有的情绪不稳定,焦虑多疑或抑郁。对这些幼儿的认定我们非常谨慎,决不给幼儿乱扣“帽子”。在与他们的家长交流意见争取配合时也谨慎措辞,避免引起家长的盲目恐慌或不满。 为了保证矫正活动的实效性,我们把每班的特殊幼儿立案跟综观察记录。并与家长取得联系,对他的行为问题进行认真地分析,制定矫正目标和具体方法,为孩子创造一个全方位的良好的环境,并详实地记录孩子发展的过程,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案例交流。这种案例跟综矫正法由于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因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小(3)班的晨晨小朋友在园越来越有安全感,中(3)班的咪咪基本克服了攻击他人的行为……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矫正性心理健康活动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作,不可能短时间内完全奏效,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3)发展性心理健康活动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最佳”二字指明了心理健康活动的高层目标。因此,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消灭心理问题,而应追求幼儿身体、认知、心理最和谐的发展,最优化的组合。把心理健康活动融入园本课程中就是一种较好的做法。我们坚持每周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活动,教师间相互听课、研讨氛围十分浓厚。在我们的努力下,我们的心理健康课非常吸引幼儿,深受幼儿喜爱。如《两只笨狗熊》告诉幼儿怎样处理同伴间的矛盾;《消气商店》让幼儿亲身体验实践正确宣泄情绪的方法。各科教学中的渗透也是我们一直坚持的。如在体育活动中,始终把坚强勇敢的心理品质培养与锻炼结合在一起,在音乐活动中,把体验美、感受愉悦的旋律贯穿始终……
3、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不良的家庭教育会使幼儿产生各种心理偏差。目前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着几种不良倾向:如重言教,轻身教;重物质投资,轻精神投资等。针对该种现状,我园通过宣传橱窗、家访、家长会等途径向家长宣传育儿知识。其中最受家长欢迎的就是家庭教育沙龙,教师先定题目,如:孩子逆反怎么办?爷爷奶奶在教育中该扮什么角色?家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参加,他们在这里放松地“闲聊”育儿心得,在各种思想的碰撞中积累育儿信息,加深了对孩子的认识。中(1)班蕾蕾的爸爸一开始是在妻子的命令下来参加的,后来在探讨中明白了蕾蕾胆小怯弱源于“望女成凤”太过迫切,从而改变了教育方式。蕾蕾一天天活泼起来,他也成了沙龙的常客。对于那些有行为问题幼儿的家长,教师更是与他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与他们共同分析问题原因,研究对策。 四、课题管理 课题管理是课题研究过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决定着课题研究的成败。为了对课题研究加强管理,我们采取了两项措施: (一)建立并完善了课题研究网络,有指导--实施--检查一条龙的管理措施。我们业务园长、教科主任、教研组长、教科研骨干各负其职、协同工作,使课题研究的每个环节都能落到实处。 (二)加强制度建设。“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课题研究能较有成效,是因为有一系列制度作保障。如定期交流制度,定期活动制度,定期学习、研讨、总结制度,资料收集管理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实施保证了课题组工作的有序进行。比如我们规定每周上心理健康研讨课,三周进行一次案例交流,每周与家长联系一次等。 五、问题探讨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还未解决的问题和困惑。如幼儿园孩子年龄小,如何用他们所理解的方法进行心理辅导;成人的特殊关注是否会给特殊孩子带来压力和负面影响等等。由于课题开展的时间还不长,这些问题正在摸索之中,它们也会成为我们下阶段研究的工作重点。翻开历史的长卷,佛洛伊德、华生、皮亚杰等心理学大师们都看到了儿童生命早期心理健康发展对日后成长的重要影响意义。作为现代社会的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认为我们正在开展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十分有意义的,我们愿意为孩子们做这样的付出。 论幼儿的数学学习材料 操作材料是数学活动的载体,是数学活动赖以思维的物质基础,幼儿学习粗浅的数学知识,发展初步的数学能力,离不开生动而有效的数学材料。经过选择的、运用恰当的操作材料可以增强孩子的理解、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概念的理解;它本身的特性及由这些特性所规定的活动方式往往决定着幼儿获得知识的多少,激发兴趣的大小及开发智力的深度。 在大多数幼儿园里,我们都能很容易地发现数字卡、点子卡、几何图形片、塑料小棒等材料,它们似乎承载了很大一部分幼儿数学教育的任务,在许多的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成为体现数学教育的一种典型的教具和玩具。然而,幼儿学习数学所需要的,以及我们可以为孩子提供的,都要远远多于这些东西。下面,结合我园开展幼儿数学教育改革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专用的数学学习教玩具
1、围绕教学计划所安排的书面操作材料:主要是幼儿画册或老师根据教学需要所设计的,这类材料大多数是平面的,设计思路比较注重一般意义上的数学教学,在内容选择上比较局限。在当今关注幼儿个别化发展的教育形势下,仅仅依靠这些书面材料的练习来进行一般意义上的幼儿数学教学,显然是不符合幼儿需要和兴趣的。
2、专门为幼小孩子精心制作的数学玩具:如蒙台梭利操作材料中为幼儿提供的数字排序板、图形板、几何图形塔、数字串珠、套蛋、套筒、各种各样的用于计数、分类的玩具,另外还有如几何板、分类盒与相应材料等。这类玩具带有一些传统与经典意味的风格,美观耐玩,最大的特点是能够让幼儿在玩中学,玩时兴致高,富有持久性。我们应为孩子尽量多地提供这些具有一定基本的数学特征的教玩具。
3、为幼儿个性化活动设计的数学区角材料:随着教师对儿童数学能力发展情况的了解需要的增长,以及为不同幼儿提供适宜他们当前学习材料的观念的加强,为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符合幼儿需要、兴趣的材料,让幼儿按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已是大势所趋。 自从我园开展“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研究”的课题以来,我园根据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空间,在各班活动室开辟了数学区,四楼开辟了数学城,给予了幼儿充足的活动材料和较大的自由选择空间,让幼儿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在我园,大部分体现为教师为幼儿提供的这类趣味化、生活化较强,有一定情景性和学习内容指向明确的材料。如为大班幼儿设计的专供练习10以内加减的材料“美丽的花坛”、“小鸟找家”:将蛋糕盖子或底座做“花坛”或“树林”,上面划分成10块,分别贴有数字1-10;塑料花片积木(小鸟图片)若干做“花朵”或小鸟,贴有10以内加减计算题卡,并在花片或小鸟图片下端插上游戏棒。玩时先计算出“花朵” 或“小鸟”身上算式的得数,然后将该“花朵”或“小鸟”插到相应数字的“花坛”或“树林”中,插完若干题卡,在你面前就会呈现出一个非常“美丽的花坛”和“小鸟的家”。 二、选取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生活化材料 把幼儿学数学纳入到幼儿自然的整体学习之中,将幼儿园的数学教育生活化,是我们“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研究”所倡导的。幼儿是在真实的生活、真实的世界中学数学的;数学是从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只要善于做个有心人,就能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的素材。
1、原始的现成的生活材料:如废弃的饮料罐、果盘、小树叶、石子、扑克牌、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碗、筷、小勺等,都可用来引导幼儿探索不同的玩法。如根据扑克牌的花样、数字大小进行排序、接龙、比大小、加减运算游戏;利用瓶瓶罐罐进行叠高、认识形体、辨别大小、比高低活动;运用生活中的豆类进行分类、间隔排序练习。在这种生活化的操作摆弄中,幼儿摆脱了正规数学活动中的任务压力,获得了一种更自然的无拘束的心境,表现出了强烈的探索欲望,得到了无限的乐趣,在不知不觉中丰富了数学经验。
2、将原始材料进行加工后的操作材料:幼儿的周围就有很多现成的材料,可以轻而易举地化为幼儿自然学习数学的教玩具。如用于为小中班幼儿计数练习的材料“给小动物喂食”:空的可乐瓶装饰成小动物并贴有数量或点子标记,上部挖一个开口作小动物的嘴巴,另备一只碗,碗中放若干数量的“豆豆”(串珠),幼儿根据数量的要求用勺子将“豆豆”喂给小动物吃。又如收集生活中大小不同的有盖的透明玻璃或塑料瓶子若干,在瓶身或盖子上分别用即时贴做成线形或者点状或数字的标记(标记数量、形状、排列方式可以不同),再准备一些彩色串珠。就可以让幼儿玩点子与数字等量匹配、按玻璃瓶上的数量把相应数量的串珠放到瓶子中的游戏。由于选取的这些材料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对幼儿的学习来说就格外生动而有意义;在这里幼儿尽其所能地发去展、去创造、去完善,他们的自主操作、主动活动得到了淋漓尽致地发挥。 三、成人使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 传统的思想中存在着这样一种观念:幼儿只能接受专门为他们设计的数学学习材料,成人的数学工具不为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其实,幼儿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及探知欲望,成人使用的真实的数学工具对他们有着无形的吸引力。如在幼儿学习测量的活动中,我们不妨为幼儿提供一些米尺、卷尺、直尺等让幼儿尽情地去量一量,比一比;在探索平衡的活动时,提供给他们弹簧秤、钩秤、天平、砝码让他们去比一比,称一称;满足一下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在动手尝试、使用工具中发现有趣的规律和现象。 杜威认为:当我们说教育就是发展时,我们最后的结论是: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数学教育扎根于幼儿的生活和经验,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效能,才能找到幼儿继续生长的动力。在深入学习贯彻新《纲要》精神的时代,追寻幼儿个性化的整体发展、形成幼儿主动学习的教育策略、促进每个幼儿在不同水平上的提高,是我们永远追求的目标。